2012海淀高考一模历史试卷答案

2012海淀高考一模历史试卷答案

 

解析:关也,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,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文综项目负责人,主讲高考历史。 

第一部分

12. 下列各项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是

A.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

B.“道之大原出于天,天不变道亦不变”

C.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必法古”

D.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

【答案】 B

【试题解析】

中国古代思想,是课改后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。2010年,北京卷考到了韩非子和董仲舒。2011年出现了黄宗羲。这类题目的困难,通常是因由于题干或选项中出现了古代典籍中的原文,而学生又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,所导致的。解题思路则非常明确,就是要熟悉每一位哲学家对应的关键字词。例如董仲舒,他的思想主要有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“春秋大一统”,“三纲五常”,“天人感应,君权神授”等等。B选项与董仲舒的观点契合。此题具有一定难度。

A选项出自《老子》,“道法自然”是典型的道家思想。在岳麓版教材必修三中亦有明确记载。

B选项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》传中董仲舒的《举贤良对策》。“天不变道亦不变”之“道”,是儒家之道,核心为“三纲五常”。董仲舒认为人伦道德,天经地义,绝对不能够更改。

C选项出自《商君书》,属于商鞅的思想。从“不必法古”,可以推断,这符合法家变法革新的主张。

D选项出自儒家经典《礼记》。

13. 下列各项对图7中迁都影响理解准确的是

A.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

B.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

C.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

D.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

 

转播到腾讯微博
北京海淀2012年高考一模历史试卷答案详解

 

【答案】 D

【试题解析】

本题考查知识点为“北魏孝文帝改革”,见于选修“改革”分册。选修课三册,在高考真题中所占分值并不太多。但是“北魏孝文帝改革”自有它的特殊性。北京市课改前,《中国古代史》中包含大量少数民族相关知识。如秦汉时之匈奴,唐时之突厥、回纥、吐蕃等,甚而至于辽、宋、金、元时的和战会盟,明后期女真族的崛起。这些知识,都是以前高考经常关注的焦点。但课改后的新教材,将中国古代史中的少数民族历史几乎删尽。现行《考试说明》中,涉及到民族问题的,只余下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”和“北魏孝文帝改革”。2010年,新课标高考第一年,北京卷考查了中国设置最早和最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,内蒙古与西藏。而北魏孝文帝改革,还没有考过。考生可以稍加留意。

A选项“促进黄河流域的统一”,这是孝文帝开始改革的背景,而不是孝文帝迁都之后的影响。

B选项“促成经济重心的南移”,不发生在此时,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于宋。

C选项“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”,与孝文帝迁都关涉不大。

D选项“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”正确。孝文帝迁都以后,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,如着汉服、说汉话、改汉姓等等。

14. 有学者认为,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。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

① 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 结束藩镇割据局面,加强中央集权

③ 削弱宰相职权,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 形成以“理”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

A.①②③ B.①③④ C.①②④ D.②③④

【答案】C

#p#副标题#e#

【试题解析】

本题是一题综合性题目,涉及到宋代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。但题目本身并不难,考生只需要对一些基本史实的性质有所了解即可解答。如,中国古代“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”对应的是清代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。故可将③直接排除。

① 见于必修二,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,完成于宋。

② 见于必修一,宋朝防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之弊,立国之初即推行了一系列集权措施,如中央有两府三司;地方委派文官任知州,又设通判监督知州;令转运使上交地方财政;禁军守内虚外等等。

③ 见于必修一,清代军机处的设立,标志中国古代皇权达到顶峰。

④ 见于必修三,指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。

15.郑观应在《公法》中说:“公法者,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,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。”“各国之权利,无论为君主,为民主,为君民共主,皆其所自有,而他人不得侵夺。”依据以上言论判断,郑观应主张

A.依法治国 B.维护专制 C.主权平等 D.公平贸易

【答案】C

【试题解析】

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题。不需要过多复杂的历史背景,能够阅读理解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,勾画出关键词,即可作答。另外,郑观应、王韬属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家,伴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,其主张为“君主立宪”与“商战”。09年、10年北京卷对此考点均有所涉及。

由题干中“各国之权利……而他人不可侵夺”对应到C选项“主权平等”。

16.1947年底到1948年初,中国民主同盟指出:“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,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,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,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;……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。”基于这一形式,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行动是

A.号召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 B.与国民党政府签署“双十协定”

C.与国民党代表举行北平和平谈判 D.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作战

【答案】A

【试题解析】

考生复习历史时,需要熟悉重要史实的时间。教材中大量的历史事件,都具有或者明确清晰,或者隐晦模糊的时间线索,需要考生自行梳理、记忆。事实上,学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各种时间。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,不同的时间,发生不同的事情。很多时候,时间和事件具有一一对应关系。如果考生能够重要史实的时间记得比较清楚,那么做题速度就会较快,正确率也较高。

此题以降,16、17、18题,以及21、22、23题,都直接或间接地测试了考生对历史时间的记忆。

A选项在1948年4月底,中共颁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。

B选项在1945年10月。

C选项在1949年4月。

D选项在1947年6月,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期。

17.20世纪70年代,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。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是

A.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.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

C.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.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

【答案】B

【试题解析】

北京卷历史命题,不会刻意回避热点。相反,很多时候会和热点问题紧密结合。这从过去几年的高考真题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。此处不再赘述。今年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,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整的纪念。因此本题考查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活动。

A选项,新中国在建国之初,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。

B选项,20世纪70年代,中国外交有三件大事。一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;二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,签署《中美联合公报》,中美关系正常化,1979年中美建交;三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,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。这一系列外交事件,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,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。从而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。

C选项,新中国50年代已经提出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”,积极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。

D选项,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,如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等等。

#p#副标题#e#

18.1953年10月,中共中央发出了《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》,对农产品实行“统购统销”政策,即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一收购和供应。二十世纪80年代后,这一政策逐步取消。以下对这一变化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

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

③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削弱 ④国家取消凭票证供应的制度

A.①② B.②③ C.①③ D.②④

【答案】B

【试题解析】

注意材料的阅读,注意审题。题目问80年代变化的原因。

①发生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。

②与③属于1978年农村改革后的影响。

④是对题干本身的简单重复。

19.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

A.采取措施,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B.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

C.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 D.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

【答案】D

【试题解析】

北京课改后,新课标教材和旧大纲教材相比,大约有四十余个新增考点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便是新增考点中的重要环节。2010年北京卷考查了柏拉图的理念论,2011年考了苏格拉底。连续两年关注了古希腊的“思想”,而希腊罗马的“政治”还未曾出题。考生需要多加留意。19、20两题,都涉及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。

A选项,梭伦改革有“鼓励发展工商业”;商鞅变法有“重农抑商,奖励耕织”。

B选项,梭伦改革中设立“公民大会”、“陪审法庭”等方案,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;商鞅变法“废分封,行县制”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,为后世封建王朝延续。

C选项,梭伦改革有“财产等级制度”;商鞅变法有“军功爵制”。

D选项,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,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、柏拉图等人;商鞅“燔诗书而明法令”,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。

20.古代雅典和罗马的制度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二者对现代社会的共同贡献是

A.法律的保证 B.民主的制度 C.权立的分立 D.信仰的自由

【答案】A

【试题解析】

此题很多同学误选B,实际应该选A。一方面,教材里面明确提及的是“雅典民主政治”,而至于罗马,主要在谈它的法律,如《十二铜表法》与《民法大全》。民主制度,并不是古代雅典与罗马知识点的交集。而另一方面,民主的维系却要依赖法律。梭伦改革时期,便设有陪审法庭。克里斯提尼时代,又有“陶片放逐法”。所以A选项更为合适。

21.在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过程中,各种政体纷纷在法国出现,法国成为各种政治制度的试验田。法国19世纪初期的政治演变的状况是

A.从共和制到君主制 B.从君主立宪制到共和制度

C.从君主制到共和制 D.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

【答案】A

【试题解析】

本题开始,连续三题,再度考察时间细节。法国大革命之后,拿破仑于1804年建立第一帝国,随后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。都符合A选项“从共和制到君主制”的描述。

22.科技史家丹皮尔说:“在19世纪,我们就看见了为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,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,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。”能够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历史事实是

A.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 B.经典力学的创建

#p#副标题#e#

C.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D.相对论的提出

【答案】C

【试题解析】

A选项,1859年,达尔文发表《物种起源》,提出进化论。

B选项,1687年,牛顿出版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,创建经典力学。与题干时间不合。

C选项,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,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基础。A、C选项中的时间,均与题干符合。但从另一角度思考,问题会更直接更简化:19世纪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,二工是电气时代。“启发实际的应用和发明”,惟有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了。

D选项,20世纪初,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。与题干时间不合。

23.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,图8是他们列出的研究提纲。该研究的主题应是

A.英国殖民帝国的兴衰

B.法国近代政治的演变

C.德意志的统一与强盛

D.美国的崛起与繁荣

北京海淀2012年高考一模历史试卷答案详解

【答案】D

【试题解析】

今年是美国大选年,美国也是热门话题之一。考生可多加留意。表中时间全与美国历史吻合。美国建国在1776年,颁布《独立宣言》;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;南北内战在1861—1865;又经由20世纪初的一战迅速崛起;在1929—1933年遭受经济危机,随后通过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境。

第二部分

37.(36分)14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间,中国处于明清时期,西方则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近代历史阶段。在这五百年间,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君主专制加强和民主主义的发展。政治上的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变迁。

明清两代为期五百多年。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是极不平常的。它苍黄翻覆,屡有兴衰交替,又是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转折时期。而这五百年西方社会发展迅速,中国社会的变迁却相对缓慢。

(1)结合史实,从明清(前期)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分析,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。(8分)

【参考答案】(1)君主专制加强,明朝废丞相,设立内阁制度,清朝建立军机处,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。(5分)(五句话,一句一分。其中“明初朱元璋废丞相”,“朱棣设内阁”,“清雍正立军机处”是基本史实,不难答出。“君主专制加强”这一系列事件的是总评。“阻碍社会进步”扣题,题目问的是“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”。)

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,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,压制了商品经济发展。(3分)(三句话,一句一分。其中“重农抑商”,“海禁和闭关锁国”是基本史实。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”是评议,且扣题。)

资产阶级对封建主割据状态不满,他们要求统一国内市场,要求税制统一、货币统一,要求贸易安全、贸易自由。专制王权在这一时期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。王权兴起了,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就形成了。在当时,这是一种进步。随着专制王权的加强,庞大的官僚机构的形成,开支和战争费用的不断增加,专制王权的赋税压榨变得更加沉重。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裂痕扩大了。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力,而不再容忍王权的专制和暴虐。资产阶级的这些要求通过思想家们表达出来,这些思想的影响力在当时远远超过了有关经济政策的争论。

——摘编自厉以宁《资本主义的起源——比较经济史研究》

(2)君主专制对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如何?(4分)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?(6分)

【参考答案】(2)消除封建割据势力,形成民族国家,促成了统一国内市场和统一的经济制度,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。(4分)(本题属于材料归纳题,从段首“资产阶级对封建主割据状态不满”至“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就形成了。在当时,这是一种进步”可以归纳出答案。)

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王权的经济剥削;要求获得政治权力;民主思想的影响。(6分)(亦是材料归纳题,文本后半段提到了“赋税压榨”,“王权的专制和暴虐”,“思想的影响力”,对应答案的三句话。)

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,社会孕育出两个新的阶级,一个是工厂主阶级,另一个是工人阶级。前者以其日益增多的财富昭著于世,后者以其日益增多的人数引人注目。但这两个阶级在“旧制度”下都没有选举权,无法在现存政治体制内提出自己的要求。旧的政治体制与新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,旧制度必须变革,否则它就会被新的社会所淘汰——这就是议会改革的历史必然性。

(3)依据材料分析工业革命怎样影响了英国的民主化?(4分)简要说明工业革命以来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变化。(6分)

【参考答案】(3)工业革命后,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,要求政治权利。(4分)(题干要求“根据材料分析”,故仍是材料归纳题。)

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。在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提出了普选权的要求。20世纪初,英国基本实现普选权。(6分)(三句话对应了英国工业革命后民主化的三个阶段,属于简单的知识再现题目。)

革命派较立宪派更早地对专制制度进行了否定,主张必须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,建立共和国,实现民主立宪政体。立宪派对专制制度的否定不但较晚,而且主张以合法平和的手段争取实现君主立宪政体。在变革专制政体方面,二者显然存在着彻底与否、坚决与否之别。然而,二者间并非质的差异,而是对专制制度进行否定的量的差异。

#p#副标题#e#

(4)分析晚清时期的革命派和立宪派政治主张的异同。(4分)说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功与过。(4分)

【参考答案】(4)同:否定君主专制,主张民主制度。(2分)(诶,请归纳材料……)

异: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建立共和制度;立宪派主张以和平手段建立君主立宪制度。(2分)(诶,继续读材料吧孩纸……)

功:武昌起义后参与革命,加速清朝统治崩溃。(2分)

过:攻击革命党人,主张与袁世凯妥协。(2分)(立宪派属于中国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,具有两面性:革命性与软弱性、妥协性。)

39.(26分)钢铁工业是工业生产的基础。

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,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,重工业发展仍然缓慢。“1919年全国生铁产量为41万吨,1921年的钢产量达到7.68万吨,成为1935年以前中国钢产量的高峰。”(汪朝光《中国近代通史》第六卷)到1949年,生铁产量下降到25.2万吨,钢产量也只有15.8万吨。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,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。

“一五计划期间钢铁产量增长统计表”

产品名称

单位

1952年

1957年

1957年比1952年增长(%)

万吨

135.0

535.0

296.6

生铁

万吨

193.0

594.0

208.0

(1)分别说明建国前后钢铁工业发展状况的原因。(4分)分析“一五”计划期间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。(4分)

【参考答案】(1)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的原因:帝国主义的侵略,(1分)战乱的破坏,政府的腐败无能。(1分)(本题难度不大,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成立之后的曲折发展,原因大概有三点:帝国主义的侵略、长期战乱、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)

建国后发展迅速的原因: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,优先发展重工业。(2分)

重要意义: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,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。(4分)(原因及意义,基本上是教材必修二中关于“一五计划”的直接信息)

40.(27分)我国东、南两面濒临辽阔的海洋,是世界海洋大国之一。

唐文宗太和八年(834年)诏曰:“南海藩舶,本以慕化(向慕归化)而来,固在接以仁恩,使其感悦,……除舶脚、收市、进奉外,任其来往通流,自为交易,不得重加率税。”唐政府所征收的外贸税入,《旧唐书·王愕传》记载:“榷其利,所得与两税埒(等同)。”而“两税”则是唐朝的主要税收。

(1) 依据图12和材料,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状况。(8分)

 

转播到腾讯微博
北京海淀2012年高考一模历史试卷答案详解

 

【参考答案】(1)有关于地图信息的描述且正确。(本题基本上纯属材料归纳题,答案全部出自材料本身。)(2分)唐朝视外商来华为对大唐的仰慕,应善待外商,实行开放的外贸政策。(即“本以慕化而来……任其来往通流,自为交易”)(4分)外贸税收是唐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(即“榷其利,所得与两税埒(等同)。……是唐朝的主要税收。”)(2分)